1912年的一天,袁世凯穿戴整齐,入宫觐见隆裕太后。他这次前来,是要商讨清帝退位一事。
不料,还没等袁世凯开口说话,隆裕太后就哭着说道:“当今的世道变了,是我跪你呢,还是你跪我啊?”
隆裕太后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最后她又落得怎样的结局呢?
无奈退位
1911年,国内爆发了著名的辛亥革命。很快,就有众多城市宣布起兵,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。
数座城池的“失守”的消息,自然也传到了清政府这边。
此时,距离慈禧太后去世的时间已经有3年了,大清皇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仅有5岁。皇帝年幼,大权就落在了隆裕太后的身上。
听着革命党人的消息,隆裕太后心急如焚。此时的清廷,早已不复鼎盛时期的国力。
台下的大臣们也慌作一团,面对来势汹汹的革命军,有人主张求和,有人主张应战。
经过重重考虑之后,隆裕太后决定把最后的希望压在袁世凯的身上。
而此时的袁世凯,正在家赋闲。早在慈禧太后去世前,就曾密令要除掉袁世凯。
在众人的力保下,袁世凯逃过了杀身之祸。只是袁世凯从此被朝廷猜忌,被迫在家“休养”。
之所以要重新启用袁世凯,是因为他在北洋新军中仍有一定的号召力。
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建立起来的,这支军队虽然名义上属于清朝,实际上却只听命于袁世凯一人。
而此时的清廷,除了保卫紫禁城的禁军之外,唯一可用的就只有北洋新军了。
很快,袁世凯就被任命为总理大臣。只是,重掌大权的袁世凯并没有像隆裕太后期望的那样,为清廷办事。
在袁世凯的谋划下,清政府中反对他的人先后都被撤职。隆裕太后彻底成了光杆司令,而袁世凯一跃成为清政府的掌权派。
不过,即便袁世凯已经成了实际上的掌控者,他仍不满足于此。
袁世凯打算直接利用革命军的压力,逼迫宣统皇帝退位。
面对袁世凯的紧逼,清朝官员们再次乱做一团。实际上,这些官员们心里都明白,皇帝只剩下退位这唯一的退路了。如果等到革命军杀来,他们这些人的命都不一定能保住。
只是,皇帝退位乃是一件大事,他们唯恐自己背上罪名,因此迟迟不愿表态。
在这种时刻,隆裕太后站了出来,在与袁世凯的多次协商下,最终同意让位,并委托袁世凯来组建共和政府。
在签署退位诏书的那天,隆裕太后放声大哭。传承多代的祖宗基业,从此就要在她手里结束了。
她哭着对袁世凯说道:“从此以后,是我跪你,还是你跪我呢?”
袁世凯假仁假义的把隆裕太后扶了起来,假惺惺的说:“我永远是大清的臣,只有我跪你,哪有你跪我的道理?”
就这样,隆裕太后签署了这份协议。而宣统皇帝也就此退位,按照协议,他们仍然可以住在宫中,享有一定的待遇。
只是隆裕太后心里明白,清廷皇室从此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说起来,这位亲手送走清朝最后一程的隆裕太后,其实也是一个苦命的人。
政治结姻
1888年,此时的光绪皇帝已经17岁了。为了更好的控制大权,监视光绪,慈禧便钦点自己弟弟的女儿静芬与光绪大婚。
而这位即将与光绪大婚的静芬,便是未来的隆裕太后。
光绪帝虽然年幼,但也明白静芬是站在慈禧那一边的。虽然不情愿,但光绪没有实权,只得被迫接受了这门婚事。
然而,此时的静芬却对这门婚事满心期待。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年纪,对爱情自然很向往。况且自己这次将要嫁给的,是当今的皇上。
1889年,静芬正式嫁给了光绪皇帝,成为隆裕皇后。
在两人成婚前,还发生了一场大火。尽管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婚事,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,冥冥之中也预示着两人的婚姻生活过得不会很顺利。
隆裕本就长相平庸,再加上她又站在慈禧的一边,这自然使得光绪与她之间产生隔阂。更何况,此时的光绪心中早已有了另一名女子—珍妃。
珍妃自幼入宫,性格乖巧,又活泼开朗,在烦闷而枯燥的宫里,珍妃的与众不同自然吸引了光绪的眼光。
在婚后,隆裕看着珍妃与光绪恩恩爱爱,自己却独守空房,这自然引发了她的不满。
和所有女人一样,隆裕深深嫉妒着珍妃,认为珍妃夺走了她的一切。为了获得光绪的宠爱,隆裕和太后一起多次打击珍妃。
一天,一名太监在打扫珍妃的房间时,从中发现了一支男人的靴子。
在当时的宫中,妃子与人通奸乃是死罪,珍妃的事情一旦落实,她将难逃一死。
不过,光绪皇帝与珍妃一向交好,他也深知珍妃的为人,认定她不会干出这种偷情之事。
有着皇帝的力保,这件事才渐渐平息。不过事后据查证,这支靴子是隆裕指使太监放进去的。
除了诬陷珍妃之外,隆裕还借着自己皇后的身份,多次打压珍妃。
而慈禧对珍妃更是恨之入骨,甚至到最后,慈禧直接找了个理由害死了珍妃。
不过,哪怕珍妃死了,隆裕也没能得到光绪的喜爱。
1908年,光绪皇帝驾崩。在光绪生前,隆裕为了得到宠爱,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可是哪怕在去世之前,光绪帝也没有好好对待过他的这位皇后。
事实上,从这桩政治联姻的开始,就已经注定了隆裕悲剧性的结局。
在光绪生前,隆裕守了将近20年的活寡。在光绪死后,隆裕又为了维持清朝而尽心尽力。
只是,清王朝的衰败不是她一人可以左右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清王朝也走到了末路,隆裕不得不亲手送清朝最后一程。
清帝退位之后,袁世凯成为新的代理人。而隆裕太后接下来的命运,又会怎样呢?
抑郁而终
清帝宣布退位的消息传出后,国内的众人一片欢呼。袁世凯为自己捞得了更大的政治资本而高兴。
革命党人为实现共和而欢呼,就连一些普通百姓,也受这气氛感染,走上了街头。
然而,与宫外欢庆的气氛相反,紫禁城内却笼罩着一层忧伤的气息。
按照袁世凯的承诺,清廷的皇室成员可以继续留在紫禁城,宫中的一切也都照旧使用,除此之外还会每月给皇室供给400万两银子。
这些措施为清朝留下了最后一丝体面,只是对于隆裕太后来讲,无论怎样都不可能重回当初了。
在生活多年的宫殿中,隆裕太后再也没有当初的感觉,如今只觉得一片凄清。
自从签署退位诏书后,隆裕太后一直心情不佳。在她看来,自己没能帮助小皇帝守住家业,就是犯了背叛祖宗的大罪。
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,对隆裕造成了更大的打击。
1913年,隆裕过生日的这天,尽管此时已经是共和的天下,但清朝基本的场面还是要有的。
再加上当时的一些清室旧臣也有意想借着这场宴席,重振一下清朝的威风。因此,这场寿宴举办的颇有些往日的气场。
在众人吃饭间,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突然来访。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大总统,他的专使自然也不能怠慢。
在仔细斟酌之后,隆裕太后决定以外国使节的礼节来招待他。招待的问题解决了,可台下的大臣看到梁士诒的到来,却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,他们都担心让袁世凯抓住把柄。
在之后的祝贺环节时,大臣们都纷纷回避,只有几个人向隆裕太后祝贺。
隆裕太后看到这尴尬一幕,不由得心生怒气。但她转念一想,自己如今这步境地,又能怎么办呢?
隆裕太后只得强颜欢笑,继续陪着众人将宴席进行下去。但隆裕太后心里明白,往日的一切都不可能再重来了。
当初的她,身为慈禧钦点的皇后,在祝寿时身边的臣子们都阿谀奉承。如今时过境迁,一个梁士诒就能让大臣们这样羞辱自己。
隆裕太后始终不能释怀,再加上她的心情一直不佳,终于导致她一病不起。
而此时的宫里,早就没有了医术高明的御医。不久后,隆裕太后就去世了。
隆裕去世之后,出于各方利益的考量,得到了隆重的国葬。只是,就在她与光绪合葬后不久,就遭到了盗墓贼的侵扰。
不仅陪葬的财物被洗劫一空,就连她的遗体也被严重破坏。
时至今日,随着我国的保护性挖掘,隆裕太后才得以安息。
隆裕太后尽管贵为太后,但她的一生却命运悲惨,在政治的漩涡里身不由已。
在她去世后,曾有不少人称赞她主持清帝退位,立下大功。但对于隆裕太后来讲,这些虚头并不能让她快乐,她真正渴望的,或许只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。
结语
隆裕是清朝的最后的一任太后,但这个身份除了带给她外人艳羡的荣华富贵之外,更多的却是身不由己。
从隆裕皇后的身上,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皇室女成员的影子。她们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,看似衣食无忧,但归根到底,仍然是男人的附庸物,时代的牺牲品。
现如今,我们有幸生活在新时代,即便是女性朋友们也可以独立自强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